由金秀贤和徐睿知主演的韩剧《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》,开播后受到高度讨论。剧里,男、女主角性情南辕北辙,前者压抑,后者反社会人格,唯一相同的,是他们各怀心事,各自有伤,也同样有著来自“原生家庭”打不开的结。

 

 

男主角文钢太,精神病院护工,性情温柔,没什么太大的情绪起伏。直至一次偶然地放声大笑,他被好友点破:“你只有嘴巴笑,但眼睛好哀伤,就像小丑一样。”暖男形象的背后,是无尽的苍凉与黑暗

文钢太的忧郁,始于他的家庭。

父亲早死,家境贫寒,母亲独立抚养他和哥哥,却因哥哥患有自闭症,文钢太从小就被母亲教育“要守护哥哥”。撑伞时,母亲担心哥哥受凉,疏忽了一旁淋著雨的他;夜深,母亲与他相拥,也是感叹著:“因为这样(照护哥哥)才生下你。”

文钢太是一个“缺爱的孩子”,是被母亲忽视的存在,事实上,他的故事确实能让许多人产生共感,特别是对“拥有兄弟姐妹的人”来说,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感受到“关爱”遭手足分掉的怅然。

今年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《寄生上流》,当中有一个非常细致的桥段:有钱人家的母亲煮了泡面,先给儿子吃,再让老公吃,最后当大女儿想吃时,却发现泡面已经被吃完了,在房间生起闷气来。即便如此,妈妈仍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地回:“泡面,再就是了呀!

者记得女儿是这么回的:“我在意的才不是这个问题!”

《寄生上流》想延伸的议题太多,导演奉俊昊在“重男轻女”这块仅用些许笔墨,但此一细节,却让笔者留下深刻印象,他道出了很多“被疏忽的孩子”所在意、但父母却没有那个敏锐度去发掘的情绪。

当你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小孩时,笔者想告诉你们一个很残酷的现实:世界上每一个父母都有问题,你以后成为父母,同样有你的问题。

原生家庭的命题之所以难解,在于它存在著结构性的蝴蝶效应,当你认为被父母误解、自己有够悲催的时候,实际上,你的父母也有他们来自原生家庭的困局。

新生代的我们很幸运,社会比以前进步,资讯传播快,知识比过去流通,我们会开始关注心理学、哲学议题、和自己类似的名人故事⋯⋯等等,从而找到解脱自身情绪的方法。

但是,我们的父母,父母的父母,父母的父母的父母,在他们的成长路径里,知识很不普及,使他们完全没有自觉,也没有机会去接触心灵领域,从而实现自我治疗。

他们不敢去看心理医生,毕竟那个年代看心理医生,很容易被视为是“不正常”、“生病”的表现。时间过去,少年变成父母,自己的童年伤口未被解决,连带影响到了自已的小孩,环环相扣,代代相传。

笔者近期读完一本书《童年情感忽视》,书中描述12种情感失能的父母类型,以及他们可能会教养出怎样性格的小孩。

这本书由儿童心理学家锺妮斯韦伯撰写,她1991年执业至今,根据经手过的每个家庭个案,将父母划分为12种类型与行为特征。意外地是,笔者竟然从书中看见自己,以及自己母亲的身影。

锺妮斯认为,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12种类型的框架,连自己都很容易成为其中一员,此为普遍现象。

OK,扯这一大堆,笔者到底想说什么呢?

我想告诉那群感受到“被疏忽”、“不被父母关爱”的小孩,很多时候,我们要很清楚地认知到:你的父母,他们不完美,他们有值得怜惜的地方,我们不该对其投射过多期待(换言之,父母也是,请别对你的小孩投射期待)

该如何破解原生家庭的魔咒?它是有方法的。

根据笔者近年潜修哲学,外加与母亲拉扯多年、目前终于平衡的经验,解法只有一种:理解你的父母,原谅你的父母,并试著无条件爱他。

庄子说过一段话:“相吁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

这句话我们常常看到,白话点讲就是:两只鱼困在陆地相互依偎,都快渴死了,遂用唾沫相互湿润才能活下去,然而最佳办法,却是它们别绑在一块,各自畅游江湖吧!

最大的爱与释然,原来是理解之后的“忘记”,如同张爱玲与母亲纠葛数十年,最后总算领悟的那句:“因为懂得,所以慈悲。

忘记,当然不是要你不理父母、赶快逃家,不是的。

笔者解读庄子的“忘”,是心里不再介怀,是选择拥抱父母的缺憾,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疏忽,在心里悄悄说著:“没关系的,你们不爱我,我会自己爱自己,爱天地万物。”

并且,我依然爱你们,因为我来到世界上了,有机会完成我自己的人生使命。

我知道很难,但我也清楚这是可以练习的。你总有一天会发现,当你理解父母的难,你的内心才会真正自由。